【别为了维持关系,委屈自己】心理咨商师:因「压抑情绪」产生的 「3大可悲现象」,希望没有你-pg电子试玩入口

feb01

以下文字资料是由(历史新知网www.lishixinzhi.com)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,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!

什么是文化?

大鱼问小鱼:「今天的水况如何?」

小鱼:「什么水况?」

文化之于人, 就像是水之于鱼。

我们身处在文化中, 若没有觉察, 我们将默默地被影响着, 但不自知。

我们既被文化影响, 我们也是建构文化的一部分。

在华人文化里头, 主要有三大文化紧箍咒影响着我们:

「以和为贵」、「集体主义」、以「耻感」训练孩子。

而我认为这三个文化紧箍咒, 也大大地建构了我们面对情绪的基本态度。

一、以和为贵 (一)「做自己」好难

曾经有个案对我说:

「我知道你说的, 要重视自己的需要、重视自己的感觉, 要练习拒绝自己不想要的要求, 可是, 每当我要『做自己』的时候, 就很『怪』。 」

我问:「例如?」

个案说:「就像上次, 我朋友要找我吃饭, 可是那天我有点累, 想早点回去休息, 可是如果我不去, 他们是不是会觉得我很难搞、很孤僻、很难相处。

还有上一次, 我朋友要借我的笔记抄, 可是我觉得他上课都不专心,

我凭什么要借他笔记。

可是借他笔记, 我也没有什么损失。

但我就是不想借, 但不借, 我又觉得自己人好像很不好, 干嘛这么小气。 」

我说:

「你好像很怕自己变得很『不合群』, 也会很怕别人怎么看你, 甚至不喜欢你。 」

过了几秒钟, 我再补充:

「虽然心里面也有一部分, 你也觉得这么做, 是没有错的。

但就是会有一种很不自在的感觉……」

个案说:「对!我知道我这么做没问题, 但就是很难……」

为什么我们脑袋上知道, 拒绝别人是没问题的、做自己是好的, 但我们就是「做不到」?

其实「做自己」的这个概念, 是我们这个世代, 随着时代演进, 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才渐渐潜移默化地传进台湾省。

更仔细地区辨, 你会发现现在大部分的主流心理学知识,

也都是来自西方, 所以当我们要打着个人主义「做自己」的旗帜生活时, 势必会在「重关系」的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遇到很大的冲突。 (二)人际和谐──情绪表达抑制

为了「以和为贵」, 我们必须抑制自己真正的感觉与表现, 在心理学上, 我们称之为「情绪表达抑制」。

情绪表达抑制指的是:

「当情绪被唤醒时, 我们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行为」, 举例来说, 当有一个人对你做出冒犯的事情时, 你是要直接告诉对方你的不舒服, 还是要忍着自己的不舒服, 然后笑笑地回应他说:「没关系。 」

如果你的反应是后者, 那么, 你就在使用「情绪表达抑制」, 把被唤醒的情绪压抑下去。

大多数的研究指出,

「情绪表达抑制」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策略, 甚至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建设、社会适应带来负面影响。

白话来说, 就是压抑情绪对你的心理健康并不好。

然而, 「文化」扮演了关键影响因素。

在西方「个人主义文化」中, 情绪表达抑制发挥比较负面的作用, 可能会与消极情绪、社会焦虑、忧郁症有关, 甚至对心理弹性、社会适应、记忆等产生消极影响。

然而在东方「集体主义文化」中, 使用「情绪表达抑制」, 有时在人际关系、情绪体验与心理及社会上的适应有较好的表现, 并非完全是个不好的调节策略。

台湾省因为压抑情绪 衍伸的特殊现象

大家可以回想一下, 自己或身边的许多人,

是不是常常开心的时候不能太开心, 难过的时候不能太难过, 生气的时候不能太生气, 普遍处于一种有点「压抑」的状态?

由此衍生出来, 我们还有几个特殊的现象:

习惯委屈、台湾省阿信、老二哲学。

1.习惯委屈

「委屈」是在华人文化中, 很特别的一种情绪。

在英文中, 并没有能够精准表达「委屈」的词汇。

「委屈」, 不只是被误会、被不公平地对待, 更有一种「想说的话不能说」、

「想表达的情绪没办法自在地表达」, 哑巴吃黄连, 有苦说不出。

这种很闷憋的感觉, 正是前面提到的「情绪表达抑制」, 而委屈之感, 常常是因为自己明明觉得不公平, 但碍于尊师重道, 碍于表达情绪会被讨厌, 所以硬是把情绪吞忍下来。

但更无奈的, 其实不是「委屈」, 而是习惯委屈的「习惯」这两个字。

很多人遇到习惯委屈的人,总会说:

「你就说出来啊,你不说,我怎么知道你过得不好。」

但很多时候,「习惯委屈」自己的人,很多时候甚至是不知道自己「正在委屈」的。

我有位个案曾经无奈地说:

「我知道你说的『不要委屈自己』,可是我已经配合别人好久,把自己藏起来几十年了。

我已经分不清楚,我到底有没有不小心牺牲、委屈了自己……」

听到他这么说,感觉真的很悲伤。

你可以想象一个孩子,把自己的身体瑟缩起来,只怕自己太张扬自己,会变成别人的麻烦,会被别人讨厌。

即使身体长大了,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可以不用这么卑躬屈膝地活,甚至已经「习惯」了这种勉强自己的感觉。

他不知道,原来一个人也可以活得抬头挺胸,不用勉强自己去配合别人。

2.台湾省阿信

当「好人」就会被喜欢的幻想,从「委屈」这个概念衍生出来,在华人文化底下,也有着「阿信」原型。

《阿信》一开始是一九八三年在日本播放的晨间连续剧,该剧本以「阿信」这位女性从七岁到八十四岁的生命为主线,讲述一个女人为了生存挣扎、奋斗、创业的故事。

台湾省阿信的特色是,不断地付出、压抑自己、委屈牺牲、忍耐,成就身边所有的人,但除了自己。

这背后有几个意象,包含「刻苦耐劳」的象征,很「伟大」且「坚韧」的女性。

但她的伟大是建立在个人的悲惨与牺牲之上。

当然也有一种「明明是好人,但最后却没办法善终」的悲剧感。

因此,我总是开玩笑,大部分在乡土连续剧中的好人,总是到了连续剧最后一集,才冤屈大白,才得到自己想要的理解或善终。

但前面苦了大半辈子

(一百集连续剧中的九十五集),那痛苦却也都是真实存在的。

反过头来,坏人在过程中耀武扬威、作威作福,总使用着巨大权力,打压好人,满足自恋,让人看了直怨不公平。

但一方面我们看不起这坏人,却也在心中偷偷羨慕著这些「坏人」,这么自由、有力量,真好。

这种努力付出、当个「好人」──

从小当个好孩子,长大当个好情人,结婚当个好先生、好太太──

就能够得到自己所要的、就能被喜欢的期待与幻想,是普遍存在大部分的 ... 心中的集体潜意识。​

3.老二哲学

另外,再来谈谈「老二哲学」。

我印象很深刻,在我的小学阶段,因为我很幸运(而不是比较有能力),我有比较多的资源,可以在下课之后,姐姐会在家里帮我复习功课,所以我在学校上课听一次,回家又再听家教上一次课,很容易拿到班上的第一名。

但有一次,我却考了第二名。

爸爸告诉我:

「没关系,不要总是拿第一名,拿个第二名比较好。」

当时我很困惑,哪有第一名不当,要当第二名的道理。

但后来我发现,那其实是根深柢固在我们的文化里头的「老二哲学」。

我们的文化中,真的太害怕「出头」,被看见。

我想大家对于「恐惧失败」应该不陌生,很多人因为恐惧失败,就会逃避责任,或是变得完美主义。

但在心理学里,还有一种现象,叫做「恐惧成功」。

为什么要恐惧成功呢?

听起来很讽刺,但在我们的文化中,常常是恐惧成功的。

成功,理当是大家所向往的。

但是成功,代表我们可能会遭人嫉妒;

代表我们可能会被期待与要求得更多;

代表如果我哪一天「摔下来」,不再那么优秀,让人失望了,那该怎么办;

代表,我是个「跟别人不一样」的存在;

代表,我会太骄傲、太耀眼,让别人不舒服……

而这种「不能过得太快乐、太幸福」的紧箍咒,是台湾省这个集体文化下大家共有的,在「女性」身上尤其是如此。

东方女性普遍有一种「不能够过得太幸福、太快乐」的自我束缚存在。

以上就是华人文化紧箍咒的「以和为贵」之下压抑的结果。

而是习惯委屈的「习惯」这两个字。

很多人遇到习惯委屈的人,总会说:

「你就说出来啊,你不说,我怎么知道你过得不好。」

但很多时候,「习惯委屈」自己的人,很多时候甚至是不知道自己「正在委屈」的。

我有位个案曾经无奈地说:

「我知道你说的『不要委屈自己』,可是我已经配合别人好久,把自己藏起来几十年了。

我已经分不清楚,我到底有没有不小心牺牲、委屈了自己……」

听到他这么说,感觉真的很悲伤。

你可以想象一个孩子,把自己的身体瑟缩起来,只怕自己太张扬自己,会变成别人的麻烦,会被别人讨厌。

即使身体长大了,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可以不用这么卑躬屈膝地活,甚至已经「习惯」了这种勉强自己的感觉。

他不知道,原来一个人也可以活得抬头挺胸,不用勉强自己去配合别人。

2.台湾省阿信

当「好人」就会被喜欢的幻想,从「委屈」这个概念衍生出来,在华人文化底下,也有着「阿信」原型。

《阿信》一开始是一九八三年在日本播放的晨间连续剧,该剧本以「阿信」这位女性从七岁到八十四岁的生命为主线,讲述一个女人为了生存挣扎、奋斗、创业的故事。

台湾省阿信的特色是,不断地付出、压抑自己、委屈牺牲、忍耐,成就身边所有的人,但除了自己。

这背后有几个意象,包含「刻苦耐劳」的象征,很「伟大」且「坚韧」的女性。

但她的伟大是建立在个人的悲惨与牺牲之上。

当然也有一种「明明是好人,但最后却没办法善终」的悲剧感。

因此,我总是开玩笑,大部分在乡土连续剧中的好人,总是到了连续剧最后一集,才冤屈大白,才得到自己想要的理解或善终。

但前面苦了大半辈子

(一百集连续剧中的九十五集),那痛苦却也都是真实存在的。

反过头来,坏人在过程中耀武扬威、作威作福,总使用着巨大权力,打压好人,满足自恋,让人看了直怨不公平。

但一方面我们看不起这坏人,却也在心中偷偷羨慕著这些「坏人」,这么自由、有力量,真好。

这种努力付出、当个「好人」──

从小当个好孩子,长大当个好情人,结婚当个好先生、好太太──

就能够得到自己所要的、就能被喜欢的期待与幻想,是普遍存在大部分的 ... 心中的集体潜意识。​

3.老二哲学

另外,再来谈谈「老二哲学」。

我印象很深刻,在我的小学阶段,因为我很幸运(而不是比较有能力),我有比较多的资源,可以在下课之后,姐姐会在家里帮我复习功课,所以我在学校上课听一次,回家又再听家教上一次课,很容易拿到班上的第一名。

但有一次,我却考了第二名。

爸爸告诉我:

「没关系,不要总是拿第一名,拿个第二名比较好。」

当时我很困惑,哪有第一名不当,要当第二名的道理。

但后来我发现,那其实是根深柢固在我们的文化里头的「老二哲学」。

我们的文化中,真的太害怕「出头」,被看见。

我想大家对于「恐惧失败」应该不陌生,很多人因为恐惧失败,就会逃避责任,或是变得完美主义。

但在心理学里,还有一种现象,叫做「恐惧成功」。

为什么要恐惧成功呢?

听起来很讽刺,但在我们的文化中,常常是恐惧成功的。

成功,理当是大家所向往的。

但是成功,代表我们可能会遭人嫉妒;

代表我们可能会被期待与要求得更多;

代表如果我哪一天「摔下来」,不再那么优秀,让人失望了,那该怎么办;

代表,我是个「跟别人不一样」的存在;

代表,我会太骄傲、太耀眼,让别人不舒服……

而这种「不能过得太快乐、太幸福」的紧箍咒,是台湾省这个集体文化下大家共有的,在「女性」身上尤其是如此。

东方女性普遍有一种「不能够过得太幸福、太快乐」的自我束缚存在。

以上就是华人文化紧箍咒的「以和为贵」之下压抑的结果。

网站地图